神龟虽寿,猷有竟时。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《龟虽寿》‧曹操
《龟虽寿》是东汉著名文学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乐府歌辞《步出夏门行》的第四章,这首乐府诗,作品富于哲理,阐发了曹操的人生态度。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,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,平定北方乌桓,踌躇满志,乐观自信,诗中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。
曹操(公元155-220年)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大人物。在政治上,确有许多建树,在制度上富有种种的创建性,推行了许多好制度。有了屯田制,才能打平吴、蜀二国。有了九品中正制取士,为下代留下深远影响,此制度在隋炀帝时期才被科举制度取代。
曹操也是一位极杰出的军事家,勤勉学习兵学理论,始能在乱世中成其霸业。当时削平群雄,在他幕府下,真所谓「谋臣如云,猛将如雨。」曹操又有一部《孙子兵法注》,成为批注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人与范本,直传到现代。同时,曹操又是一个大文学家,他的诗雄莽浑厚,潇洒而具悲情,他与其子曹丕、曹植父子三人创造了一派新文学,后世称之为「建安文学」,此在中国文学史上,有极高地位和极大价值。
不拘一格 唯才是举
在历史的舞台上,曹操表现出他多重的人格特质和复杂的心理状态。曹操聪明、机智、博学、勇毅、仁慈而又残忍,他能够在诸侯火并的乱局中,闯出一片天来,正靠着他「灵活机变」高人一等的特性,其中以识拔人才,善任人才方面最为突出。
曹操曾四次下达〈选举令〉、〈求贤令〉、〈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〉、〈举贤勿拘品行令〉。他在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春提出的〈求贤令〉,第一次提出「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」的方针:「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?」形成了「谋臣如雨,猛将如云。」的大格局,若不是曹操求贤若渴,爱才如命,这些异士能人也不会抵死追随他。
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、不拘品行的「唯才是举」的用人政策,打破世族门第观念,抑制豪强,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。有本事的人大都投靠他,故魏国人才甚众,谋臣有荀彧,荀攸、郭嘉、程昱、崔琰、毛阶、贾翊;武将有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合、徐晃五名将及许褚、典韦等猛将。这些谋臣、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。
企业选人、用人,是要满足组织的需求,而不是管理者个人的需求,更不应该是个人的喜好,因此,决定一个人应不应该选任,值不值得提拔,是组织的目标和战略规划,亦即人力资源规划的课题。
爱才如命 不必强留
曹操十分重视人才,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。关羽「温酒斩华雄」时已为曹操所赏识,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,以促其归降。尔后,封官爵,赠美女,上马一提金,下马一提银,极尽其笼络之能事。曹操如此敬重,关羽便以斩颜良、文丑以报之。关羽之去,曹操遵约不强留,并亲往赠袍送别。如非曹操放行,关羽纵有天大本事,能过五关斩六将,最后也走不了。正因曹操如此爱才,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,故关羽在华容道上甘犯军令状,义释了曹操。如果关羽不感念其知遇之恩,曹操是逃不脱「华容道」的,历史也就改写了。
曹操对关羽的笼络作法,属于心理学家赫茨伯格(Frederick Herzberg,1923~2000)的双因素理论(Two Factor Theory)中的「保健因素」(hygiene factor),而不是「激励因素」(motivator factor),注定人才还是要走的。
文章作者:丁志達
共好顧問集團高級資深顧問